药材相关文章
-
没药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没药 【药材名称】没药 【拼音】MòY&agrav...
- 商品描述
- 购买记录(0)
- 商品评价
- 干度:全干
- 灰分:极少灰分
- 包装:塑料袋封装
- 杂质:无杂质
- 能否打粉:可以打粉
- 价格走势:持平
- 产地:云南
没药
【出处】 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《本草图经》:没药,生波斯国,今海南诸国及广州或有之。木之根、之株,皆如橄榄,叶青而密,岁久者则有膏液流滴在地下,凝结成块,或大或小,亦类安息香。
【拼音名】 Mò Yào
【别名】 末药。
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及同属植物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。
采收和储藏:11月至翌年2月采收。树脂可由树皮裂缝自然渗出;或将树皮割破,使油胶树脂从伤口渗出。初呈淡黄白色粘稠液,遇空气逐渐凝固成红棕色硬块。采得后去净杂质,置干燥通风处保存。
【性状】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,直径约2.5cm,有较小或更大的。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或黄棕色相间,无光泽或有时无光泽部分与有光泽部分相间。有时夹有树皮、木屑。质坚脆,破碎面颗粒状,有油样光泽,打碎后的薄片有亮光或半透明。气香而特异,味极苦,嚼时粘牙。以块大、棕红色、香气浓、杂质少者为佳。
【鉴别】 理化鉴别 (1)本品与水研磨,形成黄棕色乳状液。
(2)本品已醚浸出物或挥发油置于蒸发皿中,待乙酸挥发散后,皿底的薄膜状残渣用溴或发烟硝酸蒸气熏后,即显紫红色。(检查挥发油)(3)取本品粉末少许,加新鲜配制的香草酸盐酸试液数滴,挥发油含量高者,立即显紫红色,含量低者则初显黄色,渐变成紫红色。(检查挥发油)
【炮制】 没药:拣去杂质,打成碎块。制没药:取拣净的没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见熔化点,取出放凉。或炒至表面稍见熔化时,喷洒米醋,继续炒至外层明亮光透,取出放凉(没药每100斤,用醋6斤);没药,水飞过,用钵坐热水中,以灯心同研,则易细。
【性味】 苦;平
【归经】 肝;脾;心;肾经
【功能主治】 活血止痛;消肿生肌。主胸腹瘀痛;痛经;经闭;症瘕;跌打损伤;痈肿疮疡;肠痈;目赤肿痛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注意】 1.孕妇忌服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凡骨节痛与夫胸腹胁肋痛,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虚者不宜用。产后恶露去多,腹中虚痛者不宜用。痈疽已溃不宜用。目赤肤翳非血热甚者不宜用。
【各家论述】 1.《本草衍义》:没药,大概通滞血,打扑损疼痛,皆以酒化服。血滞则气壅凝,气壅凝则经络满急,经络满急,故痛且肿。凡打扑着肌肉须肿胀者,经络伤,气血不行,壅凝,故如是。
2.《医学入门》:东垣云,没药在治疮散血之科。此药推陈致新,故能破宿血,消肿止痛,为疮家奇药也。
3.《本草纲目》:乳香活血,没药散血,皆能止痛消肿,生肌,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。
4.《本草经疏》:《本草经》,没药味苦平无毒。然平应作辛,气应微寒。凡恶疮痔漏,皆因血热瘀滞而成,外受金刃及杖伤作疮,亦皆血肉受病。血肉伤则瘀而发热作痛,此药苦能泄,辛能散,寒能除热。水属阴,血亦属阴,以类相从,故能入血分,散瘀血,治血热诸疮及卒然下血证也。肝经血热,则目为亦痛、肤翳,散肝经之血热,则目病除矣。
5.《药性论》:主打扑损,心腹血瘀,伤折跌损,筋骨瘀痛,金刃所损,痛不可忍,皆以酒投饮之。
6.《海药本草》:主折伤马坠,推陈置新,能生好血,研烂,以热酒调服。堕胎.心腹俱痛及野鸡漏痔、产后血气痛,并宜丸、散中服。
7.《日华子本草》:破症结宿血,消肿毒。
8.《开宝本草》:主破血止痛。疗杖疮、诸恶疮、痔漏卒下血、目中翳晕痛肤赤。
9.王好古:治心胆虚,肝血不足。
10.《本草纲目》:散血消肿,定痛生肌。
11.《本草述》:久服舒筋膜,通血脉,固齿牙,长须发。
【摘录】 《中华本草》
共0条数据 第1页/共0页